分享到: |

“不忘初心,砥礪前行”“明日復明日,明日何其多”,這些勵志的詞語出現在一本日記上,記日記的是已經退休的出租車司機王鈞杰。他開出租車23年,記了23年的日記,日記內容都是好人好事、奇聞軼事、名言警句、交通法規、社會主旋律標語等內容,只要是發生的、看到的、想到的,回家后都寫在本子上,記成日記,足足寫了好幾大本,幾十萬字。“我見證了沈陽的日新月異和翻天覆地的變化,從不寬的馬路和很少的橋,到現如今高樓大廈和各種立交橋林立;從以前馬路上零星的車輛,到現如今的車水馬龍。”
23年老出租車司機根據經歷創作微小說
2019年3月16日,是王鈞杰的60歲生日,也是他23年出租車生涯的最后一天,前一天,他根據自己23年的經歷創作了一篇幾千字的微小說,來紀念自己的戀戀不舍。對于退休,王鈞杰不同于其他人,沒有更多的失落感,一直熱愛文學創作的他終于不用為了生活而奔波,有大把的時間來繼續年輕時的愛好。
下鄉時,王鈞杰在青年點負責出板報,做宣傳工作。回城后,他在一家企業從事了10多年的宣傳工作。37歲那年,他開起了出租車,暫時扔下了手中的筆。在駕車途中,他看到名言警句就在腦中記下來,送完乘客收車,把一天遇到的大事小情都記在手機內。
王鈞杰說,記憶猶新的一次是在東北大學附近,一位老人站在路邊不知道往哪里走,根據經驗,他判斷老人迷路了,于是停車問老人住在哪里。見老人說不清楚,他通過老人身上的一部手機找到了其兒子的手機號,把老人送回了家。老人的兒子千恩萬謝,拉著他的手久久不放。那一天,王鈞杰的心中特別有成就感,比掙了多少錢都快樂,回家后他在日記中寫下:幫助人是最大的快樂!
退休是更好的開始,全身心投入文學創作
歸還乘客遺失物品在王鈞杰的日記中都是一筆帶過的,他覺得物歸原主是做人的基本原則,不值得一記。對于家鄉的變化,哪里修路了,哪里建橋了,哪一座標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了,日記中處處可見。8000多個日日夜夜,歷經風霜雨雪、嚴寒酷暑、酸甜苦辣,這些都是王鈞杰回憶的快樂源泉。
記日記成為習慣后,王鈞杰有了更高的追求,寫散文、游記和詩朗誦文稿,每天都會寫幾百至上千字。寫上癮后,他就開始向各個地方投稿,被報紙和書籍發表,粗略地數了數,23年中他共寫了幾十萬字。
3月16日,是王鈞杰60歲的生日。他寫了一篇幾千字的微小說,記錄過去的生活,對未來生活的展望,對同行及家鄉沈陽的祝福。“退休是為了更好的開始,可以全身心進行寫作和文學創作了。”王鈞杰說。
沈陽晚報、沈報融媒主任記者李遠
主任攝影記者常晟罡
